鄱阳:做好“送上门的生意”
2006年,温州生态园鄱阳工业园项目正式签约,对于江西第一农业大县鄱阳而言,温州生态园无疑是一个大项目。但是在鄱阳人看来,引进这个项目并不难,因为这是个“找上门的生意”。但是,生态园项目开启了国内首个政府与政府之间成功实现产业集群迁移的先河。
温州百家无纺布和五金机械产业向鄱阳整体转移,一场看似无意之中的一场资本流动,实际上有着特殊的背景和规律。温州百家企业外迁背后,就是浙江正在推进的“腾笼还鸟”战略。温州政府自从将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来,实施“抓大放小”策略,一方面采用“先堵后疏、堵疏结合”的办法,推进企业外迁;另一方面,会同行业协会的力量,扮演企业外迁的幕后推手,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去周边省份异地发展,腾出空间实现产业升级。
对中西部地方政府来说,能够像鄱阳这样毫不费力地引进大项目无疑是令人振奋的。这样一种资本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共同推动的全新浙商投资模式,尤其值得引资地关注。“鄱阳现象”代表了浙江产业转移的一种全新动态,也就是说,中西部地区政府在招商活动中除了扮演积极的角色之外,或许还存在一种“消极”的形式,但是这种消极不是无为,而是要更加准确地把握浙江区域发展格局中的一些变化,更加精确地定位自己的招商重点区域,更加敏锐地观察资本输出地政府对于企业“走出去”的态度。
那么,“送上门来的生意”背后到底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现象?近年来,在引进外资方面与江苏的差距一直被视为浙江的尴尬,一个被广为引用的例证就是“浙江全省引进外资的规模还比不上一个苏州市。”这样一来,吸引外资成为这个民营经济大省的不二选择。从此,中小企业不仅在资源分配上逐步滑向边缘,而且在心理上也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浙江省工商局的调查显示:中小规模企业成为该省民营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主流。
浙江各级政府对于企业外迁的态度一直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不同于江苏极力通过“南北对接”实现省域内的产业转移,也不同于广东借助“产业转移工业园”缩小省域内的发展不平衡,更不同于上海通过实施“173计划”,在周边地区形成商务成本洼地阻挡资本外溢,浙江各级政府以一种更加尊重资本与身俱来的逐利本质的态度,客观辩证地对待产业转移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西部地区想要在这场资本流动中切下属于自己的一块蛋糕,需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及时调整招商重点区域,尽快采取对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