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白内障(senile cataract)亦可称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ge-related cataract),是最常见的白内障类型,多见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造成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眼病之一。 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估计我国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3700万以上,其中因白内障致盲和低视力者占73.13%,80岁以上的老人,白内障的患病率为100%。通常双眼先后发病,因晶状体混浊程度不同临床上视力表现有差异。老年性白内障在中医眼科学中属于“圆翳内障”的范畴。亦有“如银内障”、“偃月翳障”等之称。 一、老年性白内障的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老年性白内障多因年老体衰、肝肾亏损、精血不足、脾虚失运、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所致。此外,血虚肝旺、肝经郁热上扰或阴虚挟湿热上攻也可致晶珠混浊而发生白内障。现代医学认为老年性白内障是晶状体老化后的退行性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年龄、性别、紫外线辐射、糖尿病、高血压、营养不良以及家族史等是其危险因素。 二、老年性白内障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老年性白内障根据晶状体混浊开始出现的部位分为三种类型:皮质性、核性及后囊下性。 1.皮质性白内障 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按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初发期、膨胀期、成熟期和过熟期。 (1)初发期(incipierlt stage):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有空泡水隙形成。水隙由周边部向中央扩大,形成辐轮状混浊。晶状体周边、前后皮质出现楔形混浊。楔形混浊呈羽毛状,其基底朝周边尖向中央作辐射排列,如果散瞳检查、彻照眼底红光反射中能看到辐轮状、楔形或花环样阴影。只有当楔形尖端发展到瞳孔区,视力才受到影响,一般位于晶状体周边部的混浊,可以多年不影响视力。 (2)膨胀期(intumescent stage)或未成熟期(immature stage):晶状体混浊继续加重,原有的楔形混浊向瞳孔区发展并互相融合,皮质吸收水分,体积膨胀、增大,前房变浅,少数患者可以诱发急性青光眼。此时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可见空泡、水裂和板层分离。因晶体前囊下仍有透明皮质,斜照法检查仍可见虹膜投影。患者视力明显下降,眼底难以观察。 (3)成熟期(mature stage):晶状体内水分溢出,膨胀消退体积变小,前房深度恢复正常。斜照法检查虹膜投影为阴性,晶状体皮质完全混浊成乳白色。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视力高度障碍,严重者只存手动或光感,眼底不能窥入。 (4)过熟期(hypermature stage):成熟期白内障未及时手术,晶状体逐渐脱水,体积缩小,前房加深,虹膜震颤。晶状体皮质液化、棕黄色的核因重力下沉,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会感觉视力突然提高。由于晶状体囊膜变性皱缩或者晶状体核的撞击,囊膜通透性增加甚至自行破裂,液化溶解的晶状体皮质溢出,进入房水的晶状体蛋白可以诱发自身免疫反应,产生晶状体过敏性葡萄膜炎(phacoanaphy lactic uveitis)。此外,伴随着晶状体核脱位到前房或者玻璃体腔内,晶状体皮质颗粒或者吞噬了晶状体皮质的吞噬细胞以及组织碎片容易积聚于前房角,阻塞小梁网,产生继发性青光眼,称为晶体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 glatlcoma)。同时进入前房的晶状体物质具抗原性,可诱发自身免疫反应,导致严重的前葡萄膜炎一晶状体过敏性眼内炎(endophthalmitis-phaco-anaphylactia)。上述情况引起的葡萄膜炎及青光眼均需要立即手术治疗。 2.核性白内障 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发病年龄较早、进展缓慢,没有明显分期。核混浊从胚胎核或成人核开始,初起时核呈黄色混浊,以后逐渐为黄褐色、棕色、棕黑色,甚至黑色,由于核密度增加致屈光指数增强而产生核性近视,远视力下降缓慢,后期因晶状体核的严重混浊,眼底不能窥见,视力极度减退。 3.后囊下白内障 后囊下白内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与其他类型的白内障合并存在。早期晶体后囊下皮质呈棕黄色混浊,外观如锅巴样,混浊呈细小点状、小空泡状和结晶样颗粒样。由于混浊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可表现出明显的视力障碍,而晶状体皮质和核保持透明。进一步发展合并核性或皮质性白内障,最后发展为完全性白内障。
|